2016-01-30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阅读:0 |
主题 《国宝南迁》所描绘的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以故宫人为主体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抱着“文化之根在民族不会亡”的信念,为保护故宫文物免遭战争洗劫,历尽艰难险阻、粉碎敌匪骚扰、跨越十多个省份、历时十多年时间进行的文物大迁徙的历史事件,表现了他们在另一条战场上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文化抗日”战争的重大主题。
创作过程 《国宝南迁》的创作动机始于章剑华厅长所著的文学作品《承载》一书,许多过去并不熟知故宫文物大迁徙这段历史人们(包括我自己)通过阅读该书有机会了解到了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之时,以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之中为己任,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斗智斗勇、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通过绘画形式来定格这一历史事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将这段历史更直观地呈现出来,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在读完《承载》之后,我的感觉是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本身具有较强的历史画面感,很适合用水墨人物画来表现。近些年我也搞过一些历史人物画的创作,在这方面有一定兴趣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于是便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勾了一幅以北平火车站站台为背景所展开的文物搬运场面的草图,(见草图一)。尽管画面简单,很不成熟,画院人物画研究所的同道看了还是给了我很多鼓励,大家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下去,并提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于是,我回来后陆续收集了一些历史照片和民国人物形象资料,在小草图的基础上充实画面内容,画了放大的草图(见草图二)。 章剑华厅长十分关心这一作品的创作,到画院视察工作时顺便观看了草图,他认为这一历史事件所经历的时间和空间跨度相对比较大,仅凭单一的场景是难以涵盖这样一个大事件的,应该打破时空的局限通过不同场景的分割组合加以表现,才能更加符合历史的真实。我觉得这个意见很有道理,思路也一下子开阔了许多。然而,面对具体的画面构图,操作起来却有不少难题。文物运输过程中经历的事件场面很多,如何取舍,如何布局、怎样使不同的场景既分又合还不至于散乱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同时,文字叙述需要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原本可以依据的照片资料很有限,单凭想象会很空泛。带着这些问题,我再次阅读,不断揣摩推敲书中的情节,又设法在网上下载到根据此历史事件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国宝》反复观看,做了这番功夫后,我又在前两稿草图的基础上大刀阔斧地进行修改,重新铺排陈设画面,使原先比较单一场景的画面逐步丰满了起来。有画友看了这一稿草图后认为:信息量是加大了,但画面基调过温,艺术语言表现得不够强烈,应该突出强调文物迁徙的艰险,构图起伏和动作幅度要加大,不应过于平衡稳定。我意识到,要准确表达这幅画的立意,需要克服以往创作构图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感受采取不同的手法,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确定了以动荡起伏的曲线来安排画面人物,将跨时空的表现和叙事性的描绘贯穿其中的构图思路。 在人物场景的安排处理上,为了强化视觉形象,像攀山越岭的卡车、搬运文物的挑夫、扛木箱的苦力、抬典籍的银行职员,通过重复叠加铺排,达到使每一组形象得到强调的目的。而对于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我也花费了一番心思,为了使画面的人物真实可信,我在大量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中搜寻符合画面需要的人物动作和形象,力求生动地再现每一个人物的个性特征,避免雷同。 由于交件日期所迫,这幅画的绘制目前只能暂时告一段落,画上还留有许多问题,诸如人物有罗列倾向,画面不够凝练,有些人物形象刻画还不到位,雾段结构和留白处理不尽合理等等都需要进行调整,有些部分甚至需要重新再画,这些遗憾只能期待后面再能够安排时间解决了。 责任编辑:王洁 |